鄂州捞谎投资有限公司

    我真能啰嗦。

    我剛才對著自己寫的做了一個反思,這不是記錄一個疫情期間生活的隨筆嗎?為什么總能扯到過去……然后再想一想,疫情期間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有跡可循的。

    國家的發展,個人生活的變化,雖然這件事是突如其來的,但我們的應對,其實早在過去多少年就有了積累,真要說的話,也許甚至能追尋到精衛填海?哈哈哈!

    前兩天有一個朋友對我說,過去是在看歷史,現在有一種站在歷史洪流中的感覺,覺得精神都升華了。

    過去會想,這個文成績什么的,現在就想那都不重要。

    那什么是重要的呢?可能就是這一點一滴的生活吧。

    從我的奶奶,到我的父親,再到我,然后是Q7。

    從祖上的富裕到逃荒,從先富起來的那一批到各種狗血,從米粥西紅柿到龍蝦鮑魚,是螺旋式上升?還是波粒二重性?

    我不知道要怎么分辨。

    我的祖上是怎么富起來的我不是太清楚,聽來的是靠著勤儉節約,衰敗則是陷進了歷史洪流,那丟在地上的鴉片,那被炸開的柳園口,那席卷了整個中國的戰爭。

    我的父母富起來是因為跟上了潮流,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家太后算是開封最早一批做生意的,她一開始用一個自行車馱一點布去賣,后來是三輪車,再后來有了固定攤位,有了門面房。

    88年搶購風的時候,門面房的房門被擠垮過兩次。

    八十年代初,她一個月的工資三四十,做生意卻能一天賺三四十。

    我從小就知道,我們家是做批發的,賣布是論匹、論包賣的,一尺一尺的那種小生意是真閑的沒事的時候做的。

    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的姥爺是人民醫院的領導——具體什么職位記不清了,就記得她很炫耀的說她姥爺一個月工資二百多,我聽了很疑惑,這個數很高嗎?我媽媽一天也能賺這么多吧,或者更多?

    但最后她的養老金甚至是我給買的。

    幾套房子,所有的現金,過去的積累,都因為各種狗血消失殆盡。

    嗯,我剛才去查了一下,在九十年代初,二百多的確是高工資了,好像大多數都是一百多。

    現在,在我們這個四線城市,我也有了一定積累,但以后又會如何呢?希望若干年后,我不會說,如果我當初怎么怎么樣,就怎么怎么樣吧。

    Q7是男孩子,我沒有想過給他留什么,但我也不希望以后要依靠他什么。

    正好看到有同學問養老院的事,我再多說兩句。

    最初太后要去養老院的時候,我真的氣的不行,有種一口血要吐出來的感覺。

    她早年做生意,那是早早的就從單位離開了,只有十二年的工齡,后來也一直沒有買養老。是我在10年的時候花了四萬多給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