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捞谎投资有限公司

    再往里,便是大殿。

    因為南峰面積小,再加昭玄寺的僧官僧人眾多,寮房就占了大半個峰頂,所以昭玄寺并沒有像太平觀一樣,起那么多的大殿。

    主殿只有兩座,里面一片狼籍:供臺東倒西歪,滿地都是香灰、紙張、散香,明顯是僧民做亂的時候,把裝供品的鉛盤、上香的銅爐都搶走了。

    不過佛像都還立的好好的。

    第一座大殿依然供的是佛祖,是一尊坐像,高約有半丈,左右兩邊各立著兩尊真人大小的侍像,穿的是右衽漢服,但看面目卻像印度人。

    另外一座殿里的神像就多了,真人大小的神像十八尊,李松說這些全是菩薩,但具體是什么菩薩,他也叫不上名字來。

    李承志比他稍好一些,知道其中必定有觀世音,但是哪一樽,他也不知道,反正絕不可能是女的。

    不論大小,每樽神像都是金光閃閃,也不知用了多少金粉……

    “都是民脂民膏呀!”李承志感慨道。

    李松由衷的點了點頭:“沙門不事生產,還強取豪奪,逼迫壓榨,擾的我涇州民不聊生,如今更是逼的民亂四起……也不知這朝廷怎么想的?”

    李松說的是當今皇帝的叔祖,時任尚書令的任城王元澄上書建言皇帝,出手治理沙門的那件事。

    元澄不但沒落好,反倒被皇帝責令,在佛像前跪了一夜,并扇了九十九個嘴巴子。

    當時李承志只以為皇帝信佛信傻了,在自掘根基。

    但時間一長,了解的多了一些,漸漸知道“世族門閥”在這個時代的影響力之后,他才慢慢懂了:出于穩固統治的需求,皇帝只能這么干。

    說白了就一句話:北魏皇帝一直視漢家士族門閥為心腹大患,但又不能不用,更不敢動,唯一的辦法:只能防。

    如果和尚不兼并土地,那兼并土地的絕對是士族門閥,地方豪強。

    如果和尚不利用宗教收攏、約束百姓,那干這件事情的依舊會是門閥,就如明末那般,隱戶比明戶還多……

    土地到了和尚手里,種出的糧食換了錢財,至多也就是多修幾座寺廟,多建一些佛塔、佛像。

    但到了門閥手里,說不得便是高筑墻,廣積糧,或是換成槍弓甲胄……

    人攏到和尚手里,至多也就是被這些僧官剝削壓榨,起碼有信仰做支撐,不到萬不得已,基本不會反。

    換成門閥,就成了佃戶、隱戶,更甚至是兵源……

    只要皇帝沒有蠢成豬,當然是寧愿由和尚盤剝,也不能讓門閥得手。

    再加上層僧官系統全掌握在朝廷手里,僧戶即便生亂,頂多也就是一州一地,比如涇州這種,只要等天熱雪化,鐵騎一出動,分分鐘給你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