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捞谎投资有限公司

    進了太平觀,不時就能看到打掃庭園,擦拭香臺的女冠,有的身后還跟著稚嫩的童子,不停的喊著“阿家”(母親)。

    李承志卻是見怪不怪。

    天師道就是正一教,不禁婚娶,更不禁酒肉。

    現在也不似后世那般多的規距,所以除了誦經、祈福、科儀、齋醮的時候,天師道的道士與常人家庭并無二致。

    這還是寇謙之改革之后,沒改革之前,更顛覆三觀。

    以前的天師道,可是有“男女合氣之術”的……

    一個知客道士迎在門口,朝著李承志略略一稽首:“師祖已等候多時,郎君這邊請!”

    道士口中的師祖,便是之前李松提過的那位郭觀主,天師道涇州太平觀的主持。

    兩家還有點親戚關系:李承志母親就姓郭,不但與這位郭觀主同出一族,還是這位的晚輩……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寇謙之創立的新天師道與五斗米教的不同之處。

    為迎合“士族門閥”這個怪胎,也為了貼合大魏“以胡治漢”的統治本質,新天師道的側重點,其實一直都是上層精英路線。

    “道官收徒授箓,需先考驗三年,并熟讀經律”這一點,就能將九成以上的下層人士擋在門外。

    因為不識字……

    別的地方不知道,反正涇州的太平觀,只要是在籍的道官和道士,十之八九都是士族門閥子弟,至不濟,也出自耕讀傳家的小富之家。

    原身剛被嚇傻的前兩年,李始賢還打過太平觀的主意,想著李承志做正經官是不可能了,若是能當個道官也是好的。

    可惜,人家不要……

    那為什么印光造反之后,這么大一塊肥肉,更或者是這么大一個心腹大患放在眼皮子底下,不解決掉?

    只因這個年代的讀書人,秉承的還是漢志遺風:文能吟詩做賦,武能上馬殺賊。

    聽說郭守正只派了十個弟子,拿了三五張弓,就將印光派來攻山的僧壯死死的擋在了山下……

    要不是兩家有些淵源,李松又拿的是胡保宗的印信,李承志不一定就能上得山來。

    被知客道士領進寮房,看當中盤坐著一個四十左右,穿著大紅道袍的道士,李承志正襟威嚴的行著禮。

    郭觀主盯著他看了好久,見李承志眼神清明,且頗蘊靈光,他才感慨的說道:“果然是開智了!”

    “也是運氣!”李承志又做了個揖,含含糊糊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