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將那人五花大綁地帶了回來,隨即便馬不停蹄地展開了審訊工作。他們神情嚴肅,目光如炬,仿佛要透過那個人的眼睛看穿他內心深處的秘密。房間里彌漫著緊張的氣氛,讓人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張元對對方說道:“知道我們為什么抓你嗎?”
對方回答道:“你們不是都看到了嗎?我是殺龐博的,還被你們當場給抓了回來。干嘛明知故問呢?”
張元繼續說道:“說說吧!你是“懲罰者”嗎?或者說你和他有些什么關系?”
對方恥笑的看著張元等人說:“你們不是都追查我很久了嗎?干嘛還問這么無聊、可笑的問題?我就是你們在找的人,怪只怪我自己防備不夠,讓你們抓住了。要不龐博一定沒命,既然被抓了那也沒有什么好說的了,你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吧!我都認。”
眾人看著眼前之人那副慷慨激昂、大義凜然,仿佛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模樣,不禁都愣住了,一時間竟然語塞,不知該如何回應才好!他們心中暗自詫異,究竟是什么樣的信念和力量支撐著他能有如此堅定決絕的態度呢?這一刻,時間似乎都凝固了,整個場面異常安靜,只剩下眾人驚愕的目光與那張堅毅無比的臉龐相互對峙著……
從審訊室出來后,大家坐一起開始討論起了對方的情況。陳述提出一個觀點,為什么對方這么輕易就給抓住了,還有就是沒有任何反駁的就直接認罪了。總覺得有點奇怪,但是也說上奇怪的點。葉子也是同樣的觀點,整個抓捕的過程都太過輕易、簡單了一點。
“也許他是故意被我們抓到的?!标愂鋈粲兴嫉卣f。
“故意?為什么?”小王問道。
陳述皺起眉頭,“他可能有其他目的,或者是想引我們進入某個陷阱。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葉子點點頭,表示同意,“而且他認罪認得太干脆了,連辯解都沒有,這不像是一個罪犯的正常反應?!?br/>
“那我們現在怎么辦?”小李也說。
陳述思考片刻,“我們需要進一步調查,看看是否有其他線索能夠證明他的真實身份和動機。同時,也要小心他可能設下的陷阱?!?br/>
大家紛紛表示贊同,決定深入調查這個神秘的嫌疑人。
大家開始了對對方的心理分析:“罪犯很輕易地認罪了,可能是出于僥幸心理。
在犯罪行為中,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之所以在偵查階段就主動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并自愿認罪認罰,是因為他們心懷僥幸,自認為可以逃脫罪責。這種僥幸心理可能源于他們認為公安機關不一定能掌握所有證據,或者他們認為即使犯罪,也能通過某種方式逃避法律的制裁。這種心理狀態反映了犯罪嫌疑人在面對可能的法律后果時,內心的不確定性和對可能性的過度樂觀估計。
此外,認罪的僥幸心理還體現在一些犯罪嫌疑人開始時不認罪,直到審判階段,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時才選擇認罪。這種情況下,犯罪者可能認為通過認罪可以減輕罪行,從而獲得更輕的刑罰。這種心理狀態反映了犯罪嫌疑人在面對法律壓力和證據確鑿的威脅時,為了減輕罪行而被迫采取的行動?!睆堅f道。
葉子補充道:“認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對罪行有較深刻認識的內心活動。主要心理特征:(1)罪惡感。是犯罪人一種內在對社會、對他人有罪的情緒體驗,這是認罪心理的必要條件。(2)悔罪感。是犯罪人一種內在的自責、內疚的情緒體驗,這是認罪心理的前提條件。(3)贖罪感。是犯罪人在外部條件作用下(如政策、懲罰等)從內心產生的一種立功自贖心理,是一種內驅力,在立功自贖的內驅力作用下,才可能出現檢舉揭發他人問題的積極行為。(4)懲罰必要感。是在前三種心理上產生的一種服法心理體驗,也才有可能出現接受改造服從管教的行為。這些都是有可能的?!?br/>
張元繼續說道:“葉子說的很對,其實也就幾種心理。畏罪心理:害怕罪行被揭露受到處罰而產生的一種內心恐懼。
僥幸心理:心懷僥幸,自認為可以逃脫罪責。
戒備心理:這是犯罪嫌疑人為防備罪行被揭露和害怕不能得到公正處理的一種防御反應。
悲觀心理:自知罪行將被揭露,對供認犯罪事實,爭取寬大處理喪失信心或抱有對立情緒。固執地采取自暴自棄或者頑抗到底的一種心理狀態。
對羈押受審的抵觸情緒,以及受審環境、罪責感等因素形成的壓力,而產生的恐慌、絕望、畏懼情緒等,這些消極情緒都會成為犯罪嫌疑人認罪的阻礙?!?br/>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